谁说跨年只有一种方式?

发表时间:2021-02-24 08:48

图片111.jpg


“如果有一天,像我这样的阅读推广人不再被需要了,那才是真正到了阅读回归正常的阶段。到了那时候,阅读无需推广,阅读就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
文/某狄

出品/新摘商业评论


从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、法国作家勒·克莱齐奥,到贾平凹、李敬泽、叶兆言、苏童、徐则臣等文学大家,以及财经作家秦朔、导演张纪中、演员张凯丽等组成的跨界阵容……在南京举办的“经典的力量寻找我们共同的记忆”新年朗读会上,众多大咖集体亮相,他们或演讲,或对谈,或朗读,以特殊的方式与年轻人一起辞旧迎新,跨入2021年。



微信图片_20210104103006.jpg


为何这些名人大家愿意在跨年之夜齐聚一堂?喜好热闹的年轻人又是如何沉下心来用文学跨年?这些问题,在朗读会的发起人赵健身上都能找到答案。作为樊登读书签约讲书人、公益读书组织“嘤鸣读书会”会长,他从小与书结缘,在推广阅读的道路上坚持多年。在他眼中,用诗歌走进新年是一件“疯狂的小事”,也正是这件“小事”,让文学与经典又一次成为了年轻人社交生活的关键词。


一、“一件疯狂的小事”


贾平凹隔空送上新年祝福,叶兆言品读《南京传》,苏童开启“新年第一课”,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、法国作家勒·克莱齐奥以杜甫的《春夜喜雨》遥祝中国的朋友“希望常在,文学常在”……在新年朗读会上,文学大家的“浓度”令人惊艳;而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的主题演讲,则让人看到了在文学与时代接轨的无限可能。就像活动的许多拥趸所赞誉的那样,这是一场“文学界的春晚”,也是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亲近经典与名家的一次盛会。


微信图片_20210104103021.jpg


年仅27岁的赵健,正是新年朗读会的发起者。用他的话来说,这个已经走过7年的活动最初只是“一件疯狂的小事”。时间回溯到2013年,当时还是大学生的赵健成立了公益组织“嘤鸣读书会”,他和朋友们正是在南京郊区的乡村图书馆里,第一次举办了跨年读诗会。他至今还记得,那一方不大的场地,吸引了两三百人前来;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清晨7点,作家、诗人围炉夜谈,与文学爱好者们在12小时间接力读诗,一首接着一首;中途遭遇乡村图书馆停电,他们就向村民借来蜡烛,继续朗读到天明。“通宵12小时很疯狂,但和其他娱乐活动比起来,读诗又是一件很小的事”,赵健说,“那么艰苦的条件大家都愿意坚持,我想这或许可以当成一件事情来做。”


在后来的岁月里,这件“疯狂的小事”也打动了国内文学圈的名人大家,每年12月31日,他们应邀而来,和年轻人对话,用诗文迎接新年。赵健透露,很多诗人、作家在首次收到邀约时,就不计得失,欣然而来,后来更成了年年相约的朋友;为了配合每年特定的主题,他们更往往会专门写就新篇,现场朗读。其中,朦胧派诗人欧阳江河,从第三届开始担任了活动的文学总监,他从自己的朋友圈出发,请来了一个又一个让人仰望却又亲近的名家。


“很多年轻人觉得,这些大家有些遥远,有些不可亲近,但他们其实特别期待和年轻人交流。越是大家,越是随和。”赵健说,朗读的形式是轻松的,主题与内容的策划却始终讲求“深度阅读,严肃思考”,“这或许是作家们愿意积极参与的原因之一,既然我们要推广阅读,推广什么样的内容,就一定要有所考量,有所坚持。”


二、“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底气”


如果说文学界的名人大家决定了朗读会的深度,普通人的参与,则拓宽了它的广度。那些天南地北而来的年轻人,有的原本就是文学爱好者,有的则是从这里开始,一步步亲近诗歌,亲近文学,甚至为此改变了人生的方向——赵健记得,一名理工科的大学生,在与活动结缘的日子里,修读了现当代文学的第二专业,毕业后还进入了文学期刊工作。


从某种角度上说,赵健自己也是一个被读书改变了命运的年轻人。中学时,他是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,对馆藏的近2万册图书的位置了若指掌;大学期间,他曾因一学年在图书馆借阅400余册书籍而被评为“年度最佳读者”,并由此成立了公益组织嘤鸣读书会;踏上社会之后,他除了专注阅读推广,拿下了2020年《有请讲书人》的全国总冠军,更签约樊登读书,成了一名“90后”讲书人。


“中学时的阅读,对我的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;等我成为阅读推广人,读书又成了一件有责任感的事,我要迫使自己读更多的书,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地向人们推荐阅读的美妙。而在读了更多书之后,人的心态和气质也会改变,你会更宽容平和,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。”


这或许可以进一步解释,为什么赵健对朗读会和阅读相关活动如此坚持。2019年的最后一天,他首次将朗读活动送入了万人体育馆,座无虚席的现场,让媒体惊呼,这是“中国第一个开在体育馆里的诗会”。然而,鲜有人知的是,由于缺少合适的赞助商,赵健顶着巨大的压力,自掏腰包支付了场租。据说,体育馆老板原以为举办的是一场明星演唱会,等发现赵健是要让诗人和作家登台读诗,他以为对方“脑子坏了”。


好在,活动的票房最终追平了投入,“年轻人不看演唱会,不看电视,不刷手机,却选择来看诗人和作家读诗,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底气。”而谈到刚刚举办的新年朗读会,赵健形容这是七年以来的又一次“出发”,朗读会不仅有了线下的相会,在线上也有了更多的玩法,他期待未来能将这场经典的约会带到不同的城市,“或许可以沿着大运河走下去,苏州、杭州、北京,去往更多不同的城市。”


三、“90后的人生没必要太着急”


“书友们,大家好,我是讲书人赵健。”一面白墙,一身素衣,一本当天要介绍的书籍,一小时侃侃而谈的讲解……在樊登读书平台上,作为讲书人的赵健如今拥有一大批忠实听众,在他看来,讲好一本书最重要的是“放下偏见”。这意味着,讲书人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喜好,不能只听作者的“一家之言”,而要尽可能多地提供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。


所以,他讲《唐寅集》,既会专注于唐伯虎的生平,也不忘解析有明一代文人普遍的生存状态;谈《查令十字街84号》,不只揭晓鸿雁传书的传奇,也试图展示出英美读者的阅读喜好……赵健说,讲一本书之前,他需要通读并参考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书籍,才能写就一篇深入浅出的荐书长文。“你要站在作者的时代、生活处境思考,为什么他有这样的观点?还要多找一找相同领域的不同观点,去除文化上的遮蔽性,启发大家思考。”


同时,写完稿件、录完视频也并不意味着讲书的结束,阅读读者的“听后感”,与读者反复互动,也是赵健极为重视的部分。在讲书过程中,他遗憾地注意到,不少读者都只是浅尝辄止地“听”一本书,却不愿意真正地翻开书本,“讲书不是代替你思考,我只是给你打开一扇窗,最终目的还是希望你回去读一读,亲身去实践。”


他认为,今天的读者,有时过于强调直接获取书本里的“干货”,反而会错失自行思考带来的益处,“传统的读书人普遍是将读到的内容和行为实践结合起来,实践的次数多了,形成了经验,你才会从当初阅读得到的观点得到启发;阅读给你的启发,一定要和生活产生互动,有了互动你才能收获更多。”


为此,在成为樊登读书签约的职业讲书人后,赵健也在未来的规划中,加入了自己对于阅读引导的思考。比如,从明年开始,他计划每年选择一个特定领域精读、精讲52本书,和读者体验体系化的阅读方式,“碎片化阅读当然有好处,但我觉得既然你花了时间,就一起构建我们的阅读体系。”又比如,他不断尝试不同类型的书籍,只为了让读者跳出既定的“阅读舒适区”,“很多人都止步于同类型的读物,但阅读就像吃饭,不妨各种口味都尝一尝”。


“在读书这件事上,大家可以适当放慢一点,人生没有必要那么着急。”赵健说,读书能让人突破时空的限制,与最优秀的思考者对话,更能提升人的气质与感知力,获得独特的审美趣味。他希望,在推广阅读的热潮过后,人们能最终安静下来享受书籍,“如果有一天,像我这样的阅读推广人不再被需要了,那才是真正到了阅读回归正常的阶段。到了那时候,阅读无需推广,阅读就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

快速导航
快讯
关于新摘